為何我們浸泡在同溫層中愈久反而愈有異質感呢?
掛在網路上久了,多半會發現同溫層是一個斑駁的意象,更多的時候像個待摳除的髒點,或是因潮濕而有了浸潤凸起的地板。它讓人想解除這有大片沃土與深淵的咒語,但同時又以為那是一個很安全的小結界。
群體讓人感到溫暖,但這種暖像半溫的水,也像是浪密集打來時的倏忽而逝,久了更多是碎浪與密室般的絮語。你開始有點換季過敏一般,以幾分真心,又有幾分像交換名片一樣,路過網上各個鬧區。
你是個路人,或感夜露深重,於是我們在網上形同招喚出一個火把的魔法,看著能吸引我們眼球的光亮,聽著不是曠野來的招喚,甚至不知為何被吸了進去,再出來已是三小時後,或者仍接力了一個話題,滔滔不絕地隔水傳話著。
那發條感,由社群共同維持著,無論是臉書已是老式舞曲發條,或是微博如猴子打鼓的快節奏發條,抑或是Ig幻燈片式的給人安穩的催眠步驟,程式設定好且有流速的發條感,我們就在裡面轉了一圈又一圈,彷彿完成了什麼,又因空落落跟著音樂再度得完成什麼。
聽著很多事到同溫層都有同仇敵愾的強烈暗示,這世界似乎深恐著清冷的回歸,將情緒的柴火不斷往裡面扔擲,無論對某人、某事,在網上總比現實裡激出更多的水花。這樣每個重要瞬間的標註,卻如煙花蓋過了夜的本身….
https://www.verymulan.com/column/%e7%b6%b2%e8%b7%af%e5%a4%b1%e8%aa%9e%e7%97%87%ef%bc%9a%e6%88%91%e5%80%91%e6%8a%ab%e8%91%97%e7%a7%91%e6%8a%80%e7%9a%84%e6%96%b0%e8%a1%a3%ef%bc%8c%e8%a1%8c%e8%91%97%e5%8f%a4%e8%80%81%e7%9a%84%e5%b7%ab%e8%a1%93-14965.html?tag_id=74&fbclid=IwAR2b_CRV1LjHI-RMbbOq71hrCemb9pJ5ST9heHCPg0vCiU2kkJpgYpRVyeg